close

 4b7bc66e643d6.jpg

本來不是很想寫艋舺的文章,畢竟以我稍嫌稚嫩的觀影與寫作功力,寫一些熱門的院線電影,容易引起不必要的麻煩,要不是今天又看見一則有關家長害怕艋舺英雄化黑道或是電影中有如口頭禪被掛在嘴邊的髒話對白教壞小孩,而新聞中反駁家長的年輕人也僅用:「只是電影創作」,一語帶過,極少見到任何文章對於導演紐承澤在艋舺中所灌注的意函,有較為正面的解讀,這點相當令人感到惋惜。

艋舺真的是以英雄化黑幫當作電影訴求嗎?我完全不是這樣去解讀艋舺,觀眾不能憑著一句對白:「我混的不是黑道!是友情!是義氣!」就斷章取義,扭曲導演原意,一昧認為電影是在英雄化黑幫,至於為何會出現這樣的對白?我傾向於角色設定與背景來解釋,蚊子是個從小被欺負的可憐角色 其天真單純的性格,從他收藏的玩具還有感情觀都能略知一二,所以當志雄、和尚等人為他出頭並且接納他視他為兄弟,對單純且涉世未深的蚊子來說,心中的感動必定無法言語於是在他的認知中雖然對打打殺殺的日子提出了質疑,但更重要的是他擁有了這輩子從未擁有過的友情,友情蒙蔽了雙眼,也揭開了黑道輓歌序幕。

艋舺是部走向通俗的黑幫電影,電影一開始導演就用一種較具喜感,有點跳脫現實的劇情走向和拍攝方式呈現五個高中生調皮搗蛋、懵懂無知的特性,這樣的處理方式自然是逗得觀眾哄堂大笑,而當這群高中生從調皮搗蛋跨越了那道界線,電影的走向變了,開始顯得灰暗而且悲哀,好比導演下的字幕提示:「那年我們走進大人的世界,而且一去不回」很明顯導演紐承澤把這裡當成電影的一個分水嶺,由熱血青春的青春物與轉變為誤入歧途黑道輓歌,如果到這還不能嗅出反黑意味,我想結局導演話說的更白,單看你是否有試圖理解導演對大眾的表白,就我目前觀察媒體或是一些師長的發言,我合理的懷疑這些發表污名化言論的人並沒有完整看過艋舺,只靠著以訛傳訛的新聞或著是片段的電影預告就開始高談闊論,談起艋舺是如何美化黑道,扭曲青年心志,如果您是我上述那種人麻煩請您去電影院欣賞艋舺,別因為莫須有的謠言,就攻擊一部發人省思的電影作品。

我喜歡艋舺的原因在於紐承澤將人性的灰色地帶藉由黑道呈現出來,艋舺裡沒有絕對的大奸大惡,只有環境所造成的無奈,電影中幾位主要角色,絕非十惡不赦,壞事幹盡的人物,舉蚊子當例子,導演用了相當大的篇幅以及細微的小細節在刻意與不經意,流露出角色單純善良的人格特質,乍看之下只是因為一隻雞腿這般可笑的機緣而踏入黑幫,所牽扯出的則是潛伏於校園許久,且有更加惡化趨勢的校園霸淩事件,而志龍、和尚、白猴、阿伯自小受角頭文化影響頗深,自然而然認為黑道是他們的生存方式,電影前半段亦說明他們在個性上與一般青年無異,只是生存環境不同造成他們有著與常人不同的行事態度與價值觀,導演並不刻意將黑幫設定為社會上見不得光的黑暗角落,而是存在於社會底層的一種現象與產物,至於導演是否認同這樣的一種文化,電影悲傷卻又莫可奈何的結局,早已說明了一切。

除了結局相當諷刺外,艋舺全片有著環環相扣且錯綜複雜的因果理論,在人性的灰色地帶,人的選擇並不一定正確,只是基於生存為前提,依造當時的現況,迫不得已做出的決定,這樣的決定大多是自私的,也不會有太多的道德考量,畢竟活下去都是問題,哪顧的了道德,更別說是道義了劇中幾乎每個角色都面臨過這種抉擇,也都做出了決定,後壁厝角頭老大馬沙說過:「有感情,就沒有道義!」這跟最後蚊子所說:「我混的不是黑道,是友情,是義氣!」乍看之下差天差地,其實導演想表達的是一種諷刺,蚊子所理解的黑道,對在黑社會打滾一輩子馬沙來說只是一種不切實際的幻想,最後蚊子理解到自己當初踏入的世界,只存在於自己的幻想之中,當自己體認到事實,一切都太遲了,這種作了選擇就該承擔後果的事實,充斥交織於劇中每個角色,而以悲劇收尾的結局是所有錯誤選擇相互碰撞之下得到的結果,導演下出如此收尾,完全印證了「歹路不可行!」這句話,也具體展現了人生短暫,不能重來的殘酷,這樣藉由黑道讓人重新思考人生的內容,何來企圖美化黑道之有,究竟誰扭曲了誰?我想答案相當明顯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ockdar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