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ise_of_the_planet_of_the_apes__ver3.jpg  

猩球崛起是1968年浩劫重生(Planet of the Apes)系列電影的前傳,此系列一共有五集分別是浩劫餘生Planet of the ApesBeneath the Planet of the Apes(1970)Escape from the Planet of the Apes (1971)Conquest of the Planet of the Apes (1972)Battle for the Planet of the Apes (1973)2001年提姆波頓執導的決戰猩球則是浩劫餘生(Planet of the Apes)的翻拍,但在當時並未獲得好評,直到2011年此系列才又以前傳的方式與觀眾見面。 

科學帶來了人類文明的快速發展,基於研究需要人類不斷將動物當作實驗體或是基因改良的科學實驗,2009年由導演Vincenzo Natali所拍攝的科幻驚悚片人工進化(Splice)劇本靈感便來自人獸胚胎實驗,而猩球崛起劇情也圍繞在動物實驗、基因工程相關題材上,兩部電影明顯都對科學發展與道德爭議如何取得平衡提出了質疑,雖然剛開始猩球崛起確實有人工進化的影子存在,但它並不像人工進化後段劇情發展模糊了電影本身探討的主題也讓觀眾產生不舒服的觀感,相較之下猩球崛起顯得一氣呵成,除了科學與道德相關問題外劇情發展更帶出許多發人省思的問題。 

2001年翻拍的決戰猩球的故事是以人類的角度切入,描繪出一個主僕關係互換由人猿統治人類的星球,猩球崛起則由猩猩的角度帶觀眾觀看他們眼中被人類所統治的世界藉由這樣的劇本編寫達到換位思考的反思效果。 

我曾在人工進化介紹文末段預期人工進化會讓觀眾對卓恩這人類強行創造下的悲劇物種有著感同身受的情愫,可惜的是人工進化依然把卓恩當作怪物來操作,不要說觀眾了連電影裡的男女主角對卓恩都是帶以恐懼還有未知甚至是掌控的心態來看待自己的創造物,這點猩球崛起處理方式便相當令人欣賞,猩球崛起讓猩猩凱薩從小與主角建立起深厚的友誼也讓觀眾對一直看著他成長的猩猩凱薩產生認同感與情誼。 

觀眾對凱薩的認同感除了歸功於動態捕捉技術的進步之外另外一大功臣就是安迪瑟克斯,先進的動態捕捉技術能過捕捉到更多細微的演員表情,但是如果沒有像安迪瑟克斯這麼神奇的一位演員,那麼凱薩這位角色的塑造便不可能成功,猩球崛起之所以成功的原因除了加入對基因工程探討的深度另一點便是觀眾對猩猩革命的認同度,安迪瑟克斯細膩的臉部表情、微妙微俏的猿類肢體語言還有舉手投足間都釋放強烈情感訊息的精湛演技,完全把凱薩的領導氣質還有心境轉變發揮到淋漓盡致的地步,也因為如此觀眾開始對角色投入感情以及思考角色處境。 

猩球崛起也在動物實驗的道德問題上做出了點到為止的處理,電影開頭對實驗體冷酷的安樂死處理,或是實驗室裡的常客瞎眼猩猩這個角色,都展現出人類對於視這些低等動物生命視為廉價品的惡劣價值觀,又或者靈長類管理處遭受囚禁的猩猩們,人類究竟有甚麼權力秉著自恃的優越感,將這些具有生命的生物們視為財產去掌控?他們是與我們生存在同一星球上的生命有著生存在這片土地上的自由。 

猩球崛起將猩猩們朔造得更具人性,凱薩雖然發起革命但電影中他有他的是非觀念他只爭取他想爭取的,反觀電影裡人類面對這些動物們不是掌控便是屠殺,這樣的對照之下反而文明高度發展的人類便顯得更加原始更加野蠻,電影裡幾個畫面我很喜歡也處理得很有趣味性,當猩猩們進行革命時奔跑在都市叢林時,那種原始與現代格格不入的強烈對比反而衝撞出驚人的戲劇張力又或是自視甚高的黑人主管被一群猩猩居高臨下的注視而人類必須由低處仰望猩猩們那種象徵性的主僕關係的對換,都讓人打從心底拍手叫好。 

猩球崛起與人工進化一樣都是以造福人類當做實驗的出發點,但是這樣的動機離觀眾太遠,所以猩球崛起以主角父親罹患阿茲海默症的理由強化了觀眾對於主角實驗動機的認同感還有合理性,主角對於父親的愛讓人感到不捨而實驗倘若成功卻實能造福無數大眾,但猩球崛起的劇末伏筆則能讓觀眾思考人類不斷挑戰自然法則企圖控制人類自己所無法控制的事物,所引起的反噬是遠超過人類自己所能夠想像的。

到電影圈看更多相關電影評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ockdar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